本报讯(记者杨捷 实习生李妙娟 通讯员张炜)昨日,汉口武展对面蓝色的围墙内,中山公园大门恢复重建工程悄然开工。
“按目标,明年春节前主体完工。”地铁集团中山公园项目部甲方代表夏冲介绍。
中山公园大门因修2号线地铁站而拆除。武汉市政府对即将重建的中山公园大门非常重视,早在大门拆除之前的2008年,时任市长阮成发就要求“恢复中山公园门楼时要修旧如旧,按历史照片做”。
记者了解到,中山公园大门方案仍由1956年版设计方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完成。记者昨日采访武汉建筑设计院第一设计院院长徐利获悉,“新方案是按原貌外观复原,功能复建。相比过去的门楼,共有5处修改。”
新门楼高11.7米,相当于三层楼高。“当年的中山公园大门同时还是一座检阅台,如今这个功能不需要了,我们只是外观保留原建筑师的设计,取消了检阅台。”
徐利介绍,原来旋转而上的检阅台楼梯也改成了简单楼梯,“日后,只提供工作人员使用,不再对公众开放。”
门楼在中国建筑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。眼下中山公园属于开放式,大门已经失去“门”的功能,更主要的意义是作为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。武汉建筑设计院介绍,门楼顶上的雕塑和墙上的装饰浮雕按原样恢复,但早年红色的旗帜改用石材原色表现。
门楼中部的8根立柱,沿用原设计的多立克柱式,高5.9米。徐利说,50年代原柱子表面是水刷石,这次改为干挂石材。同时,恢复后的中山公园大门两侧将不开门面,除了门楼和两侧的门垛,两侧均是通透栏杆,向社会透绿。
本报讯(记者杨捷 通讯员张炜)记者昨日独家采访了中山公园门楼当年的设计者蔡德庄,她今年90岁,曾经是武汉建筑设计院第一个女总工,在高校建筑设计领域一直工作到82岁。
她清楚地记得,当时是中苏友好宫(后来叫武汉展览馆)快完工时,才提出要建中山公园大门。很顺当就完成了。门楼设计的理念就是“大方一点、实用一些。”对于今天还能恢复当年简洁明了的样式,她很高兴。
“那个年代,五一十一都要游行。门楼正对武展门前空旷的广场,因此,为门楼增加了检阅台功能。”
中山公园门楼并不高大,但在当时与老武展“呼应”的那个时空里,很容易让人产生气宇不凡的印象。蔡德庄说,城市设计不是一个个单体的高大,是整体环境的和谐。
蔡德庄的先生黄康宇是我国著名建筑师。她是福建人,16岁离开家乡,早年在武汉新华建筑师事务所工作。当年建设的老武展,她负责设计中央大厅。“那时中苏友好宫要求照搬苏联,展馆样式都不允许改变,只有中央大厅可以由地方自主设计。”蔡德庄说,当时我国四个城市同步建设的中苏友好宫,均是通过中央大厅来区别的。